化学类【化学工程与工艺、化学(含高分子方向)】

       发轫南洋,增华交大。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建立于1928年成立的交通大学化学系,徐名材教授任首届系主任。1937年日本侵华上海沦陷,化学系一部西迁重庆,其余迁入法租界继续办学,于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一度停办。1945年抗战胜利,交通大学搬回上海,化学系重建。1946年成立化学工程系,苏元复教授任首届系主任,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同步发展。在此期间交大化学与化工两个学科蓬勃发展,苏元复、顾翼东、曾昭抡、张大煜、吴学周等学术大师都曾先后在交大化学系和化工系工作过,培养了钱保功、徐光宪、高小霞、徐晓白、王方定、王景堂、徐如人、胡英、关兴亚等一批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为新中国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交大化学系全部调往复旦大学,化工系全部调出与其他学校化工力量结合创办了华东化工学院(现华东理工大学)。1955年交通大学再次响应国家号召开始西迁,化学教研室随学校主体迁往西安,成为日后成立的西安交通大学基础学科的重要支柱。1956年上海交大再次重建化学教研室。此后二十余年,上海交通大学的化学学科与化工学科在动荡中逐步恢复和发展,直至改革开放后,迎来了又一次快速发展的历史进程。1979年正式成立应用化学系,同年成立电化学教研室。1984年应用化学系成立了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室和生物科学与技术研究所。此举奠定了两个新兴学科(现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在交大的迅速发展,展现出交大化学人敢为人先的远见与睿智。1997年正式成立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今日的上海交大化学化工学院,秉承“严谨、务实、博学、创新”的办学传统,以“世界一流”为目标,以人类福祉和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基础,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途径,致力于建设全新的国际化“化学”与“化工”学科。

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155人、教授34名,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双聘院士3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3名、“青年千人计划”专家15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6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8名、973首席科学家2人次,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

学科排名

      学科布局完整,拥有化学和化工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化学(化学方向、高分子化学方向)和化学工程与工艺两个专业方向。现有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科学与工程三个系;“电气绝缘与热老化”、“手性药物分子工程”、“功能材料组装化学”、“电化学能源器件”等五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化学和化工双双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科学,化学学科跻身全球ESI前千分之一,化学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进入A档。

科研成就

       学院坚持理论创新与应用研究并重,既强调研究的基础性和理论性,又强调与国家重大战略和国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相结合;通过交叉融合培育新的学术制高点,在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国际前沿研究领域逐步形成了一批优势明显的特色研究方向,凸显“理工结合、交叉发展”的学科优势与特色。在超支化聚合物的可控制备和自组装、手性化学和光电转化材料等领域产生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研究成果,分别在 “SCIENCE” 和 “NATURE” 期刊上发表了上海交大首篇学术论文。承担了 973863、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等多项重要课题项目,年均科研经费突破亿元。近年来,获得何梁何利奖二项、国家级二等奖四项、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十余项。学院自主研发成果成功应用于火箭和潜艇等国防领域,满足了国家重大需求。在重要国计民生领域,攻克了全氟离子膜制备、抗疟类药物青蒿素高效人工合成、高纯硅烷生产、高性能沥青路面新材料制备等技术难题。

主要研究方向

       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材料化学,无机纳米材料及手性介孔材料,超分子化学,金属有机化学,药物分子的合成及不对称催化反应,生物分析化学与代谢化学,分子模拟与计算化学,高分子合成与自组装,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合成与应用,高分子复合材料及制品,高分子反应加工及流变学等,电化学工程与储能电池技术,催化反应工程和新能源化工,精细化学品的合成,绿色化学工艺,金属防腐与防护技术开发,环境保护和综合利用等。

专业方向

       化学专业(化学方向、高分子化学方向):理工结合、以理为主的理科专业,以本--博贯通为导向,旨在培养具有扎实基础知识的拔尖创新型人才,为国家培养化学或相关学科的教学和研究的学术领军人才。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理工结合、以工为主的工科专业,以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为重点,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在化学工程、能源化工及相关领域内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及管理的行业领袖人才。

培养特色

       围绕化学化工是物质科学的前沿和基础,注重科研与教育相结合,理工兼顾。强化学生的学术成长生涯的引领,按照“学术领军”和“行业领袖”方向实施个性化的精英培养,化学专业设置致远化学班。持续建设国家精品课程并多次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

国际化培养

       在国际化办学上,长期与国外知名学府和机构保持良好的合作交流。每年约有40%的本科生赴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的一流大学交流学习。与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名校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并实质性持续推动与美国阿克隆大学“3+2”和比利时鲁汶大学“2+2”本硕联合培养项目,以及与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美国密西根大学和康涅狄格大学、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瑞典皇家理工学院、法国巴黎科学人文大学(PSL)等交流项目,获准加入了“欧亚LINK”和“亚洲校园”等专项国际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自2013年起设立“院长海外游学奖”,每年资助20%的优秀学生赴海外一流大学交流学习。

奖学金设置

       在学业资助上,学院具有完善的奖助学金资助体系,助学金100%覆盖经济困难学生,奖学金覆盖率50%。陶氏化学、埃克森美孚等世界产业巨头均设有专项奖学金,学院专项奖学金的数量和额度均远高于学校平均水平。

毕业去向

       在就业方向,学院设有职业发展中心,长期与涉及化学、化工及以此为基础交叉的能源、材料、电力电子、金融投资分析等产业保持紧密的人才输送合作。本科生以继续深造为主,连续数年都在70%左右,名列学校前茅。深造同学中约95%的毕业生赴世界一流大学和国内知名学府继续深造,如斯坦福大学、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哥伦比亚大学、杜克大学等名校。毕业生就业岗位需求超过400%,平均薪酬高于全校平均水平,在国内同类高校中位居前茅。当前学生就业主要去向是化学化工、新能源、金融咨询、汽车、IT电子、新材料、环保、生命技术以及政府事业单位等。

知名校友

       钱惠锋,2001-2007年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高分子专业,现就职于上海科技大学。主要从事核壳结构的高分子纳米金属材料及其在介电和能源存储领域中的应用、高分子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已发表68篇学术论文,并被众多专业媒体报道。获2013年度TUPAC青年化学家奖,2014年入选国家青年千人。

       何庆钢,2002-2009年就读于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现任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特聘研究员。主要从事电化学能源系统、燃料电池应用技术及PET核示踪试剂基础及应用研究,近几年发表论文28篇,授权专利7项。2015年入选国家青年千人,浙江大学百人计划。

       刘燕,2003-2011年就读于化学化工学院应用化学专业,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特聘研究员。在超分子化学、金属有机化学、配位化学、分子识别等方面做出了大量的创新性工作。2013年获评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2015年获国家优秀青年基金,2015年获上海市东方学者特聘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官方微信

招生办
通信地址:上海市东川路800号新行政楼B楼333室 (200240)
热线电话:(021)34200000
传真:(021)34207255
新版主页: http://admissions.sjtu.edu.cn
旧版主页: http://zsb.sjtu.edu.cn

医学院招办
通信地址:上海市重庆南路227号(200025)
热线电话:(021)63846590-776118
传真:(021)63853238
主页: http://www.shsmu.edu.cn

本科招生官方微信

医学院招生官方微信

本科招生微博

版权所有: 上海交通大学 通信地址:上海市东川路800号 邮编:200240 沪交ICP备2010779